师父的话,让我又是明白又是糊涂,明白的是我能够以道鉴宝,糊涂的则是,到底什么是道?
“悟道”丹阳子若有所思,深入浅出的给我讲解:“悟道,就是思考领悟真理的过程,践验理论的实际可行性。悟道不是虚无飘渺的思想上的理解,是真实可见的,见性是悟道的最初见证。”
我顿感茅塞顿开,老子有云:“常有欲以观其窍,常无欲以观其妙。就是说人们观道时是有欲的,既然有欲也就是以自己的认识、知见去观察道,而人的知见是有限的,观见的只能是自己知识见解的道,而不是道本身。但一个人如果常常没有欲望去观察道,就没有偏执,没有抵触,只有容纳接受。道就会融入观察者身心或说观察者身心融入道中,也就是合一,同于道,合于道就是悟道。”
丹阳子开怀大笑,赞叹道:“问道,闻道,知道,行道,才能得道 。徒儿果然天资卓越,可成大道啊!”
我也会心的笑了起来,好像有了一丝明悟。今天的古砚,只是前人用了石中藏玉、一叶障目的障眼法,蒙混过世人的眼睛,使明珠蒙尘,这也才得以保全。但是即便历经了岁月沧桑,也可以通过宝气分辨出来。
突然,我想起了犀角笔架,问道:“师父,今天除了一块古砚台,我还找到个笔架,感觉很特别...”
“这是你另一个机缘。”师父说着。
“我知道,我又捡到了宝。”我想说的重点不在于捡宝本身,而是对这个笔架非常特别的感觉,便急忙说道。
师父不慌不忙,语重心长的说着:“你可知,那是什么物件?”
“清代,犀角雕刻松下问童子笔架。”我说了出来。
师父微微点头,捻了捻胡须,问道:“你可知松下问童子之典?”
我有些不屑,说道:“师父,我从小也是寒窗苦读的。这句诗词,出自唐朝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全文是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你可知,贾岛所寻的是何人?”丹阳子问的有些意味深长。
“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我流利的答着,然后为了答上了问题而沾沾自喜。
丹阳子笑而不语。
我心里有些不踏实,问道:“难道不是吗?”
师父反问道:“你可知唐代道教盛行?”
“唐朝。据说,当唐高祖李渊武德三年五月,据太原起家而称帝的时候,因晋州人吉善行,自言在平阳府浮山县东南龙角山,见白衣老父曰为吾语唐天子,吾为老君,吾尔祖也。道举更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常科,各代皇帝都想长生不老,有很多炼就仙丹,羽化飞升的故事。”说到这,我好像想到了什么,惊呼:“师父,贾岛不会是去寻找李淳风吧!”
“李淳风,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精通天文、历算、阴阳、道家之说。”师父介绍道。
我心里感叹,这可是类似于鬼谷子、诸葛亮这种神人般的存在!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