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杯烈酒下肚,已有些眩晕。良久,高曜举酒道:“那一日听芳馨姑姑说,姐姐去了掖庭狱,孤只恨自己卑弱无能,救不了姐姐。反倒是姐姐让孤好生养病,不必理会此事。有一回父皇来看长宁宫时提到此事,问孤当如何处置姐姐,孤只得说,秉公查办,是放是杀,全凭圣意。孤几经艰难,才能对父皇说出这几句不偏不倚的话。孤没用,对不住姐姐。”说罢眼睛一红,仰头饮尽。
我强抑住泪意,正要陪一杯,却听他道:“姐姐抱恙,还是少喝些。”说罢将我的酒倾入漱盂,换了茶。我含着茶,侧头拭泪。
高曜举杯道:“姐姐在景灵宫遇刺,九死一生。孤恨自己年小力弱,只能像个妇人一样躲在深宫,不能奋男儿之志。孤没用,对不住姐姐。”说罢又饮一杯。我无奈,又陪一杯。
高曜举杯道:“母后疑心熙平姑母和姐姐一家数年之久,先借河盗残虐令尊,后数度逼迫婉妃,临死前也不忘逼问姐姐。若非令尊宁死不屈,姐姐心志坚定,熙平姑母早蒙不白之冤,连孤也不能免于父皇的雷霆之怒。”我惊诧不已,正欲开口,高曜一摆手道,“姐姐不必问孤是如何知道这些事情的。孤不痴不傻,迟早会知。姐姐耿耿清忠,令人动容。孤蒙昧不知,不能为姐姐分忧。孤没用,对不住姐姐。”说罢饮尽。我长叹,已不想再陪饮。
高曜又举杯,我按住他的左腕道:“殿下不必再说了,玉机承受不起。”
高曜不容置疑道:“孤只说最后一句。”他的左腕坚硬有力,我只得放手,只听他又道,“这么多年,姐姐亦师亦友,助孤良多。此番恩情,孤永志不忘。”说罢饮尽。如此连饮七杯,已是满脸通红。
我叹息流泪,平伏了好一会儿才道:“殿下这样说,折煞玉机了。玉机不敢忘记慎妃娘娘的知遇之恩,所行亦是本分,不能报娘娘恩德之万一。”
高曜慨然道:“从此以后,姐姐尚书,孤为藩屏。内宫职事当无藩臣之交,恐不能多往来。万望彼此珍重,不负素日之志。”说罢眉间隐有愁澜,又一饮而尽。
我微微一笑道:“各自修行,并列羽化。”说罢陪了一杯。
高曜身子一晃,已经有七分醉意。我托住他的左臂,道:“殿下喝得太急。”
高曜星眸如剑,目光陡然阴冷下来。他靠了过来,低低道:“有一件事,我一直想问姐姐。只因这件事情孤一直不敢去想,所以非醉不能出口。今日既喝了酒,就不妨斗胆一问。”他的酒气喷在我的脸上,我不得不仰了仰头。他却拖了椅子过来,与我并肩而坐,“孤想问姐姐,母后所疑心之事,究竟是真是假?”
我心头大震,皱眉嫌恶道:“如此荒谬绝伦的事,殿下何必问?”
高曜嘿嘿一笑:“熙平姑母早将柔桑表姐许配于孤,若说是姑母所为,倒也顺理成章。”
我摇头道:“殿下若问玉机,玉机只能说,家父死得冤枉。至于熙平长公主殿下,玉机不知,也从未问过,殿下出宫后可亲自去问。只是在宫中还望切勿提起此事,被人听见了,恐生事端。”
高曜如释重负地一叹:“孤怎么好去问熙平姑母?若无酒力,孤也不敢问姐姐。以后再不说了便是,姐姐只当没听过,千万不要告诉熙平姑母。”
我心头一松:“自然不说。”说罢心念一转,沉吟道,“玉机斗胆,也有一问。倘若皇后所疑心之事是真的,殿下该当如何?”
高曜肃容道:“‘尔弑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126]倘若真是如此,孤便绝了储君之念,终生为太子哥哥守陵,忏悔前愆。”酡颜深醉,面如重枣,反添了正气的可爱。
我抚掌笑道:“好,殿下真乃仁人君子。”说罢举茶饮尽,高曜含笑饮尽第八杯。
我又道:“当年之事,早已查明是舞阳君之过。太子之位虚悬,此是天意。正所谓‘天之所开,不可当’[127]。”
高曜道:“天之所立,尚不可知,但孤必定尽力而为,不让母亲白白死去。”
我微笑道:“殿下矢志不移,玉机愿倾力相助。”
高曜兴致极高,自斟自饮,第九杯已空。
正是一天中阳光最盛的时刻,西窗下却只有短促的日影,仿佛热烈的情义经过冰冷的口齿,只余淡淡的问候。趁高曜已醉,我不动声色地挪开。烈酒的醇香散入五脏六腑,和着蜡梅浓郁的气息,我竟有些昏昏欲睡了。
菜肴几乎没有动过,高曜却已伏在桌上不动了。他的鬓角已经被袖口的花纹勾起了碎发,眉心微蹙,呼吸沉重。他的容貌继承了父亲的清秀和母亲的刚毅,眉眼酷似皇帝,直鼻方口,又像慎妃。他五六岁时,我偶尔也会坐在床榻前说故事,看他合目安睡,这才离去。如今的高曜,即使在睡梦中亦是咬牙切齿闭口不言的模样。无暇体味逝者如斯的感伤,因为我自己早就是这副模样了。
我一边看书一边饮茶,窗格子在光可鉴人的小几上印出几枝兰叶,越来越长。书翻到底,还不见他醒来,于是起身命人将菜拿下去热一遍。芸儿见高曜睡着了,忙从寝殿拣了一袭厚厚的大毛斗篷披在他身上。待酒菜重新热好,才见高曜身子一颤,醒了过来。他揉一揉面颊,含糊道:“还未说几句话,便睡过去了。让姐姐见笑。”又摸一摸执壶,笑道,“幸好酒还是热的,可暖一暖身子。”说罢又要斟酒。
我忙拦住他道:“殿下醉了,还是喝茶吧。”
高曜笑道:“才喝了这么几杯就醉得不省人事了。”
我倒了一杯热茶递给他:“殿下身子还没好,该少喝些。”
高曜捧着茶笑道:“难得姐姐来,便醉死也无妨。”
我收起掉落在他椅背上的斗篷,笑道:“殿下越大越口没遮拦了。”
每样菜只略动了些,便已半饱。提起那日遇刺之事,高曜关切道:“孤听闻父皇已经命施大人调查此事。施大人断案如神,闻名遐迩,难道他也没查出什么端倪么?”
我摇头,叉着银箸道:“几乎没有。”
高曜道:“那姐姐心中可有头绪?”
我又摇头:“毫无头绪。”
忽觉手一空,原来高曜已抽去了我手中的银箸。银箸击落在青瓷小碟上,清越如钟鸣。心一沉,只听高曜道:“孤不信。”
我拿回银箸,慢慢在茶水中搅着,碧螺春的香气在酒菜的气味中显得曲折而孤僻。我垂眸散漫一笑:“那个刺客大约和陆府有些干系,但没有明确的证据……”
高曜微微冷笑:“难道朝中就没有一两个酷吏么?”
酷吏?施哲在御史台任职,素以仁义明断著称,从不威逼用刑。刑部郑新执掌刑狱多年,亦不闻酷虐之事。李瑞之所以被提拔为掖庭令,是因为他勤勉能干,待下宽和。从前皇后监国的时候,倒肯用乔致这样的酷吏,也终因不合时宜自行辞官。他是仁君,何曾容得下酷吏?他的仁是“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他的酷是“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128]。
我笑道:“殿下果然是醉了。圣天子以仁德治天下,本朝何来酷吏?即便有,又何至于为了一个小小的后宫女官就刑讯后族功臣?朝野内外多少眼睛看着,何苦惹人非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