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问题李守德都知道,包括李氏每每回娘家都拿出一大笔银钱,他也明白这是李氏管家从各处抠下来的,这些年,他没觉出什么不对,已经习惯了女儿的补贴,世人都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他如今用的墨砚,读的书,家里的吃穿用度,都是钱。
这也是为什么李氏死了,他们一家人都如丧考妣。
清贵有什么用?你得先有银子,先能活得下去,才能有清贵的底气。
家里没人说话,底下的人也都知道主子心情不好,不往前凑,一时之间院子里寂静得让人压抑。
众人都在等着李太太发话,他们心里都知道,家里真正能豁的出去的,能撕下脸皮的,只有母亲。
父亲是不行的,他到底是文人,要面子。
李太太自己也心乱如麻,女儿死了,她不是不心疼,可是随即而来的就是难题-----没有了会下金蛋的母鸡,家里还能撑得住几时?这也是为什么她会带着人上门去崔家闹的原因。
其实女儿早就想跟崔四爷和离了,崔四爷不懂风情,跟女儿性情不和,两人成天吵闹,这一次李氏匆匆跑去找崔四爷,就是因为找到了崔四爷的把柄,打算去跟崔四爷谈判,跟崔四爷要一大笔银子。
到底是在乡间长大的姑娘,李氏受到的不是跟那些真正的大家闺秀一样的教养,在她心里,日子过不下去了和离了再嫁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毕竟人生还长,下半辈子还有半辈子。
可现在一切都没了。
李太太在心里反复的回想这件事,说不清心里是对女儿死了的难过多一点,还是可惜多一点。
一屋子的愁云惨淡里,外头忽然跑进来了一个仆妇,紧张得结巴的张嘴禀报:“老爷,太太,外头有个人说是要见您们。”
李守德心情不好,正要说不见,那仆妇却又对着李太太使了个眼色:“太太,说是咱们大姑奶奶从前认识的朋友。”
李氏的朋友?
李太太在心里忖度片刻,打破了沉默:“那就请进来吧。”
她说罢又打发了儿女:“先回去休息吧,闹了这么久了,大家也都累了,其余的事,明天再说。”
光是衙门审有什么用?哪怕崔四爷得给李氏赔命,又能怎么样?李氏回不来了,也跟崔家闹翻了,以后家里的日子得怎么过?就靠着李守德一个人的俸禄,一家子的人都得去喝西北风才行。
家里的人大多数都还是不安,想问问看到底是个什么章程,但是李太太在家里管家,向来说一不二,她现在看起来心情这么不好,上去问什么也是白问,说不定还得背一顿训斥,实在划不来,便都散了。
剩下李守德看着李太太叹了口气:“怎么办?”
李太太心里没好气,丈夫读书是厉害的,县里那么多人也就考出来他一个,可是他也就只会读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