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静好,何不相约看南山?
贺琅有多痛惜饱受战火的北地和西地,就有多痛恨坐看烽火、逍遥而立的平津。
一个国家,怎么可以如此的分裂?
本是同根生的同胞,怎么可以冷眼旁观别人的悲苦挣扎?甚至还反过来,敲他们骨吸他们的髓?
这真的是他的子民吗?
这真的是大燕的子民吗?
不,他拒绝承认,这样冷酷漠然的人,竟会是大燕人,所以,他拒绝用北地西地的将士,为这些不是大燕人的大燕人,筑起血肉长城。
既然你们漠视别人的痛苦,那么,就该轮到你们来尝一尝这样的痛苦,体会一番了。
申奴和成贼在平津地区两日之内就洗劫了五座大城,这五座大城全都是主动开门投降的,而不肯投降的城池还在苦苦抵挡,这样的战报让贺琅的心情舒服了许多,看来平津还是有很多有骨气的人嘛,也没那么恶心。
在臣子们的死谏之下,贺琅顺理成章的挥兵南下,申奴和成贼早防着贺琅这一手,立即就舍弃平津,迅速退回原阵地,中间三方彼此交战,燕军与申奴战,燕军与成贼战,申奴和成贼战,打的一团混乱。
经此一役后,朝臣们觉得要换个皇帝了,不然所有人都要跟着这个疯狂的皇帝去死。
但是,军队却完全的站在了贺琅的身边,向他宣誓忠诚。
朝臣们觉得这个世界太疯狂了,这样满手血腥,故意把子民推向火坑,让他们去死的皇帝,军队竟然向他宣誓忠诚?
将士们表示很爽,要死一起死,谁没有家园,谁没有父母,谁没有妻儿,凭什么他的家园被毁了,他的父母妻儿成了难民,南边的人却还要来吸他们的血夺他们的财,而他们还要以血肉之躯,去保护这些南边人的家园和平安?
呸,通通去死!
还有你们这些当官的,全都是南边人,只会为南边说话,也通通都去死!
大燕的南北分裂,从立国一开始,就有迹象了。
从太、祖立国,开科取士,第一科,就有人质疑科考的公平性了,因为上榜的多是南人,而北人很少,太、祖因此特别加考一次,发现的确是南人比北人强。
北边学子对此不服,加倍努力,第二科再考,结果北人上榜的更少。
北边学子愤怒了,到宫门外敲鼓申诉,要求重考,而且特别要求,不能只由南边的官员出考题,必须南北对半。
太、祖同意了,又出了一次考题,结果还是南多北少。
太、祖觉得不能科考不能这么办下去,因为这样考下去,不用几科,朝堂上就全是南人了。
所以,太、祖就决定,从第三科起,南北分榜。
但是,南北分榜后,南人还是渐渐的占据了朝堂的大半江山,内阁更是南人的天下,历代首辅,几乎全是南人,北人仅有两位。
(原创需要爱护,请支持正版,本文连载于晋、江、文、学、城)
在文臣的南北失衡之后,武将也渐渐的南北失衡。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在天下越来越太平后,这个说法也越来越成为所有人为之努力的目标和信念,只要家中有余财,只要子弟不蠢笨,所有人都努力的往科举上走。
平民要改换门楣,商人要光宗耀祖,仕人们则要门第高贵,代代相传,而要达成这些愿望,读书,入仕,这是唯一的道路。
人人都去学文了,自然就文贵武贱了,从武的都是下等人,都是蠢笨之人,就是当上了将军,也是在文官面前抬不起头,平白矮上两头,就连要点饷银粮草,还得先给文官拍马屁,拍那种恶心的要吐出来的马屁,所以说,从军有什么用,当将军有什么用?
北边的人也拼了命的要读书,要出仕,能不当兵就不当兵,但是,读书是要钱的,是要很多钱的,笔墨纸砚要钱,圣贤之书要钱,历科考题要钱,中榜范文要钱,延请名师要钱,供养师尊要钱。
处处都要钱,无钱不读书。
可是,大燕的南北经济本来就不平衡啊。
北边战火多,南边战火少,北边人丁少,南边人丁多,北边田地少,南边田地多,北边雨水少,南边雨水多,一开始,北边就是穷于南边的,而且不是穷一点,是穷很多很多。
后来大燕出了一位权相,这位权相推出了一项税令,缴税弃铜就银,以后不能用铜钱铁钱来交税了,通通都要用银角。
税令一出,铜钱价跌,白银上涨,而北边本来就缺银多铜,南边呢,南边因为海外的走私贸易,白银很多,南边的商人就开始贩银到北边来交易兑换了,不公平的银铜兑换,加上假、币暗藏其中,北边的财富大量流失,鼓了南边的腰包。
北边越来越穷了,穷就带来了田地的出让,失地的穷人越来越多,沦为了四处打工的苦人。
没钱,没地,北人还怎么读书?
只能去当兵,起码当兵还能养活自己,不用再耗费家中的余粮。
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去,一代又一代过去,南边多文人,北边多兵卒,南北分裂越来越大,南边与北边,几乎成了两个国家。
当贺琅让北边的将士让出通道,放申奴和成贼去南边时,没有人知道,将士们有多庆幸,又有多幸灾乐祸,因为南北的矛盾已经无法再调和了,他们不想再为南边牺牲自己了。
而贺琅亲上前线,把朝廷搬到了前线,让文臣共赴国难,还让南边也尝了尝家园被毁的滋味,这一系列的举动更是赢得了军心,军队的宣誓效忠,更让文武的矛盾再也无法隐藏了,摆到了明面上。
武人要让文人,低头,弯腰,服输,认清文人如今需要武人保护的现实,武人再也不想低人一等了。
文武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贺琅力压文臣,站在了武将这边,甚至还自封了兵马大元帅,担任最高武职。
武将的最高上峰,是皇帝。
文臣的最高上峰,是首辅。
武胜,文败。
局势翻转,贺琅用武将压住了文臣,加强了皇权,削弱了臣权,贺琅后来又披挂上阵,以大元帅的身份,亲自督阵指挥了几场战役,彻底掌控住了最高权力。
但是,贺琅的疯狂还是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平津地区对他不再信任,民心游离,贺琅只能以强权来控制平津地区。
北边有申奴,西边有成贼,南边还有民心游离的平津,贺琅收复山河、光复大燕的重任,进行的很艰难,战事一打就打了很多年,为了顾及大燕的民力,要休养生息,贺琅只能打几场,休几年,再打几场,再休几年,就这样,断断续续的打了四十多年。
真是可笑,四十多年,也亏得贺琅这位铁血强权帝王活的命长,不然大燕怎么支撑的下来,换一位皇帝,国土、民心,早就散的不能再散了。
但,但什么呢?
贺琅突然觉得他好像忘了一件很严重的事。
啊,想起来了。
贺琅眼中迅速充血,他的儿子们,他的儿子们,全都是不成器的废物,全让那帮大儒、文人养废了。
后继无人,后继无人啊!
大燕江山未曾完整,壮志未酬身先死,他死的不甘心啊!
对,贺琅终于想起来了。
他已经死了。
(原创需要爱护,请支持正版,本文连载于晋、江、文、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