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天地,无私,得到之人也应无私。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不为己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老子道:“的确如此。”
尹喜又探问:“道之伟大,很难完全领悟。先生能否指点一二?”
老子道:“我的话浅显易懂,但有人认为说得太宽泛、不具体,所以不得要领。其实不外乎三条:一曰柔慈,量力而行;二曰俭约,去贪去欲;三曰不争,无为而治。”尹喜再问:“何为去欲?”老子道:“五色、五音,使人耳不聪目不明;五味、畋猎,使人沉湎享乐之中;寻奇、居宝,使人行为不俭。因此,圣人只求维持基本生计,凡事有所取舍。”
尹喜叹道:“先生所言之道果真博大精深!敢问先生,究竟存于何处。”
老子言道:“大道虽然博大精深,却无处不在。它不仅存于宇宙运行之中,也存于鼠洞粪便之中。”
尹喜道:“如此说来,道既然无处不在,万事万物都该蕴含着道的规则,并无贵贱之别?”
老子欣喜道:“你理解果然透彻!”
不知不觉,已是正午。尹喜命人端来午饭,陪老子与徐甲用餐。为不打扰老子午后歇息,便约徐甲走出馆舍,登关楼眺望。晚餐后,又与老子秉烛畅谈,直至深夜。尹喜告辞去另一馆舍歇息,走时问老子:“敢问先生出关西游,可有向往?”老子回道:“我要到那小国寡民的地方去!我愿人们废弃各种器具,珍爱生命而不背井离乡;弃车船、罢战事,回归到自然纯朴中来;安逸居所、乐尚民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尹喜充满向往:“敢问先生,你所说的小国寡民在何处呢?”良久不见回答。看时:老子双腿盘坐,双目拢合,呼吸均匀,已进入梦乡。
尹喜不禁赞道:“真乃世间第一高人矣!”
第二日清晨,老子欲告别尹喜继续西行。尹喜言道:“先生可有通关文牒?”老子道:“不曾带来。”尹喜暗喜,言道:“我愿为你办理,尚需时日。现时已是春暖花开,转眼便进入夏季,路途中将酷热难当,莫如先在关舍多住时日,这里清新幽静,待金秋凉爽之时,再作转换关文打算。如何?”见老子犹豫,便又言道,“我留请先生为我守关属传授大道。见老子还在犹豫,尹喜又低首言道,“弟子我只想多听些先生教诲。”
老子应允,便在函谷关住下来。一晃半年过去。
这期间,老子除为守关人员讲授道之妙理外,还与尹喜一起观日、测星、望云、察气、论道,交谈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老子经常把自己所思和心得讲给尹喜。老子守“慈”,持“俭”,“为而不争”,主张“道法自然”,他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观点。认为“道”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所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可以理解为客观规律,同时“道”又有着“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
尹喜问道:“先生可否再教我为人之道?”
老子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尹喜道:“可否释为: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骄横程度,那是自己留下祸根。事不可求做圆满,要含藏收敛,方符合天道。”
老子赞道:“你领悟果然透彻。”
在老子向尹喜讲解许多玄机妙理中,最令尹喜受益的是有关上善若水之理。尹喜问:“最善之人可有比较?”老子道:“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这年仲秋,尹喜不好再拖,终于为老子办来通关文牒,这就意味着老子将要出关西行。于是尹喜心想,要是能使老子再多住时日,写一部道之经书,岂不妙哉?但他没有明讲,只是再三请求老子多住时日,再传些道之妙理。老子不能明示其西行之使命,便避重就轻说道:“天下喜道之人,何止万千,我若继续留居,其余想得道之人,道从何来?”
尹喜哑口无言。苦心思索,便直言请求老子写作一本书,以将道之深奥传袭下去,即使老子离去,自己仍可细心研道。于是向老子恳求道:“先生乃当今大圣人也!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窃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为己任也。今先生将出关西区,求教者必难寻矣!何不将你之圣智著为书?尹喜虽浅陋,愿代先生传于後世,流芳千古,造福万代。不知先生可否?”
老子允诺,再多住半月。便以记忆中《老莱子》十五篇书简为借鉴,结合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之实,探其源,索其理,腹稿著上、下两篇。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称《道经》三十七章。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称《德经》四十四章,合称《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上下五千言。道德经兼容政治、经济、天文、人文、地理于一体。上篇《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并将《道经》三十七章书写于竹简之上,交与尹喜,并告知,还有《德经》四十四章,日后送其垂读。
尹喜拱手接过,打开竹简,只见开篇言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尹喜得《道经》,如获至宝,连夜拜读,似闻天籁,渐入佳境
次日清晨,老子唤徐甲起床,并未与尹喜告别,便直接来到马厩,找到正在关城墙角处啃食野果的灰鼠,悄悄离开函谷关。
当尹喜去见老子时,发现老子师徒已不辞而别。
老子出关半年后,尹喜也辞去总兵、关令之职,带上老子:《道经》书简,骑快马觅老子行踪而去。
后人便将尹喜每日登高望远、观察天象之地,命名为望气台,又名瞻紫楼。所谓“紫气东来”这一成语典故源出于此。
这正是:
紫气东来满函关,
得遇知音方恨晚。
玄机妙理谈笑间,
天书一部万古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