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隐蔽的小山上,郭文联和魏元坤召集了各位头领开了一个关于队伍的去向问题讨论会会上本着充分民主的原则,几位头领为去向问题吵得是面红耳赤,最后甚至有人拔出了手枪。最后还是郭文联能够镇得住场面,当时抽出大刀架在一个人的脖子上“你们***在这么闹下去老子把你们全砍了!”虽然暂时压住了分歧,但是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虽然争吵激烈,但是总的来说大伙的意见是分成了三派,一派认为,鬼子势力大,人多枪也多,最好还是避其锋芒,分散成小股部队为妙——说白了,就是想回家接着抱孩子去。但是他们显然忽略了他们回家以后鬼子伪军会不会放过他们的问题。而另外一派则打算带队伍去河北投靠八路,但是事实证明此路不通,除非队伍有本事突破大约两万日伪军构成并且有公路相连的封锁线。而另一派则觉得,既然干起了抗日的买卖,那就要在这里干到底,毕竟自己是本乡本土的,父母老婆孩子都在这,祖宗也都埋在这里,自己走了把他们留在这里感情上说不过去。但是这个观点虽然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不过每个人都没有主意,留在这里,总该有个窝吧,一千多号人吃喝拉撒睡都成问题,没有根据地是不行的。
关键时刻,队伍当中除了郭文联的另一号大哥级人物,也是在当地的一位老资格抗日义勇军首领,大名鼎鼎的李天德的弟弟李凤春无意间提到了一个名叫王老凿的人,引起的大伙的注意。
这个世界上能让魏元坤说上“牛逼”两个字的人的确不多,而这王老凿就算是一个。要说这样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有什么可以敬佩的,那还要从魏元坤知道的他们那个时空当中的王老凿说起。
俗话说的好,穷山恶水出刁民,话说当年的朝阳地区那就是真正的穷山恶水,解放前光土匪就有好几十个绺子(事实上说,魏元坤他们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称的上是土匪),有名的两个一个是专好以美se诱人、然后割了色狼裤裆里那玩意的女土匪郭秀莲,而另一个就是在一个叫石明信沟的地方,里面有一个绺子,领头的大当家就是这个王老凿。
要说这石明信沟可是个好地方,不但攻可进、退可守,而且地势险要,日伪统治时期,王老凿就是率领自己的家族武装,依险要据守于此,反满抗日。而且创造了一个令当时中国无数手掌重兵的军阀们都汗颜不已的战绩,那就是在东北沦陷的十四年当中,石明信沟这个弹丸之地自始至终维护了“主权完整”日寂始终未能征服,曾一度被人们称之为“小中国。”这个非凡的奇迹,在全东北也是绝无仅有的。
相关的史料魏元坤也看过一些,知道这王老凿真名叫王文福,家中一共是有兄弟四个人,老凿为大兄,依次被人们称为“二老凿”(王文翰)、“三老凿”(王文祥)、“四老凿”(王文玉)。至于“王老凿”绰号的来历,据说,他性情暴烈,执拗不驯,出马一条枪——“就这么着了!”对方劝他不得,只好叹道“你真‘凿’。”于是“王老凿”就被人们叫开了。其实,王老凿的绺子并不大,算来算去仅有族兵十余人,也就是他的兄弟和子侄,但一来这些人都是一家人,打仗的时候抱团,二来这王老凿也是有两把刷子,一手枪法打得奇准,外加打起仗来不要命,对周围的威慑力很大,连本地土匪也惧他几分,甚至当年鬼子手下的伪警察所长也成了他的干儿子。
不过刨根问底,这王老凿原本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庄稼人。至于为什么会走上草莽道路,那也是源于一次家族内部纷争。有一回,他的亲族双方因分田地动了枪火,一方找王老凿帮忙,王老凿那是直性子,听说之后二话不说,上来就是一通电炮飞脚,打跑了另一方,还夺枪一杆。打那以后,王老凿意识到,在这个时代,那有枪就是草头王,这回手里有了枪,他感觉除了他爹和天王老子,那他谁都不怕了,从那时起他也就开始了他的草莽生涯。
后来918事变鬼子占了东北三省之后还不过瘾,又进犯热河省,那汤二虎汤玉麟虽然在张作霖帐下成天是呜呜渣渣,七个不服八个不愤,但是一遇到鬼子,那顿时就软蛋了,部队全面溃败,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鬼子当时那个乐,心说这地盘得的太容易了,但是当他们第一次闯进石明信沟这条山沟之后,却吃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亏,被王老凿领着手下的联庄会当头来了一顿抬杆大洋炮,当即是晕头转向头破血流抱头鼠窜。第二次又被打得死伤无数,据说还有一个叫伊藤的鬼子大官搭上了命。小鬼子当时恼羞成怒,本以为偌大个东北都已成为皇军的臣民,这个小小的山购竟敢不驯,于是,不惜重兵再次进犯。他们闯进石明信沟,虽然多数人都跑了出去逃离了鬼子的魔爪,但是还是有三十多名青壮年被鬼子给抓住拉走了,当时鬼子行至大车户沟,便开始进行惨绝人寰地进行了屠杀。霎那时,寒光闪闪,血流成河,三十多条人命就成了鬼子的刀下冤魂。待到人们把尸体拉回村子,整个村子一片哭声。此情此景,王老凿身为当地几个村的首领人物,外加死的都是自己的乡里乡亲,当时愤怒至极,从此下决心和小鬼子血战到底。
要是放现在,这王老凿跟电视剧当中那些脑残导演拍摄出来的打不死的英雄也有的一比,只是可惜当年这王老凿已经是六十多岁,外加面向普通,估计是一点明星气质也没有了。不然那些导演肯定不会放过他的。导演不会放过他,当年鬼子更没放过他,话说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