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明
崔呈秀与魏忠贤在密谋,黄立极,张瑞图,周道登已经在入宫的路上。
盐政牵涉太多,已经震动朝野。
乾清宫,东暖阁。
一夜未睡的崇祯,正在听着李邦华与毕自严的禀报以及讨论着盐政的事情。
李邦华脸角冷硬,熬了一夜,略显疲惫,道:“陛下,除了天津卫,登莱巡抚,山东巡抚那边也动了,以防万一,臣考虑,再请顺天巡抚去河间府,以稳住事态。”
崇祯斜靠在软塌上,道:“可以。”
毕自严倒是没有疲惫之色,神色沉着,道:“陛下,接下来,就是对长芦转运司的整顿了。”
崇祯斜躺着在那不动,道:“昨天卿家的话没有说完,继续说。”
毕自严微微躬身,顿了一会儿,才道:“是。自万历二十年以后,朝廷屡次欲整顿盐政,最终都不了了之。天启二年,有关给转运使加衔,以统调盐政上下,朝议而否,认为盐政之误,‘不在加衔,官在得人’。臣认为,盐政混乱,在于政令难以统一,庞杂混乱,是以盐政败坏,难以长持。”
毕自严看着崇祯平静的神色,继续道:“臣认为陛下的思虑十分周全,以户部统六转运司,各转运司统盐的产,管,销,价等,以强力管控,不让盐政有失。既能管控,又能纠偏,过于分散的制衡,只会不断重演盐政弊端。”
崇祯面色思索,对于盐政的改革,朝廷也有些争议,但总体还在他的控制之内。
李邦华接话,道:“总体思路这样,不过,还有其他五个转运司,先不要走的过深,由天津卫暂管是一个好主意。”
崇祯看着两人,忽然笑着道:“感觉到到压力了?”
毕自严道:“臣担心,会再次陷入朝争,将事情给拖延下去,最终徒劳无功,反使得严重越发败坏。”
朝争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情,朝臣一旦抓住了要害,站在道德制高点,不管是什么事情,最终都会陷入漫无边际的争斗中。
大明朝廷,从正德以来,朝争、党争就没有停歇过,反而越来越烈,已经失控,皇帝对此都束手无策。
这时,曹化淳从外面进来,道:“皇爷,黄阁老,张阁老,周阁老求见。”
崇祯从软塌上慢慢坐起来,笑着道:“麻烦来了。”
毕自严与李邦华起身,神色暗凝。
不管怎么说,黄立极是首辅,张瑞图是次辅,周道登是阁臣,他们的态度十分重要。
不多久,黄立极,张瑞图,周道登就进来了。
他们都看到了毕自严与李邦华,抬手行礼道:“臣等参见陛下。”
崇祯手里端着茶杯,笑着道:“三位卿家免礼,都知道消息了?”
张瑞图与周道登站在黄立极身后,神色不动的躬着身,实则小心翼翼的观察着崇祯的脸色。
黄立极脸角枯瘦,微低着头,神色郑重,道:“陛下,今天一早,已经有四波人给臣报信。说是锦衣卫羁押了从三品的周覃,查封了整个长芦转运司,并且对下辖的二十四盐场强行接管……”
崇祯没有说话,悠悠的喝茶。
黄立极面色如常,话头一转,道:“陛下,臣能理解陛下整顿吏治的良苦用心。只是,盐政关乎重大,长芦转运司尤其关键。一旦消息传开,朝野震荡,天下惶恐……”
毕自严与李邦华看着黄立极,两人对视一眼,目光转向崇祯。
他们行事之前就知道,这件事必然有着不可想象的压力。首辅,次辅与阁臣,这才是刚刚开始。
崇祯喝了口茶,放下茶杯,笑着道:“朕知道。现在,朕想的,不是这件事有多严重,是怎么解决?”
黄立极刚要说话,崇祯又道:“怎么解决朝野的震荡,天下的惶恐。”
黄立极微怔,他想的自然是还归原位,一切恢复如初,可是崇祯的话,直接跳过了这个‘解决’的阶段,问起了‘善后’。
崇祯见黄立极不说话,道:“朕记得,那周覃,是黄卿家的门生吧?他为人怎么样?是能臣干吏,还是贪官污吏?”
黄立极心头骤紧,不自觉的躬身,道:“回陛下,周覃虽是臣的门生,但已十多年没有联系,对于他现在,臣……也不敢断言。”
崇祯笑容多了起来,转向张瑞图,道:“张卿家,黄卿家说他不熟,你熟吗?”
张瑞图连忙抬手,道:“臣与周覃来往并不多,不知道他现在是什么模样。”
“周卿家?”崇祯又看向周道登。
这位在内阁是一个点头虫,别人说什么,他都是点头‘是是是’。
他比张瑞图还要小心谨慎,道:“臣与周覃素无往来,不知其为人。”
崇祯从软塌上坐起来,看着三人,静静好一会儿,淡淡道:“首辅,次辅,阁臣,对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