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过程中,同时又实现着这个社会,这个民族的情感遗传。这种情感上的历史积累,又成为一种粘着剂,使某种被人们保留着的文化传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并为一代又一代人所接受。这种情感遗传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延续和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一种强大的持久的民族凝聚力。
社会心理学家们指出,这种执着的传统情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他们又强调指出对个体早期社会化中的情感教育与情感培养,将会影响他们今后情感发展的性质及其完善程度。如果忽视或无视情感与情感教育的这种作用,无异就是放弃了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其结果将会给社会的年幼一代的身心发展和社会自身的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重视情感与情感教育在人的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之一。情感既然影响每个个体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就必然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因为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情感不仅是个体心灵的窗口,社会精神文明的标志,而且也是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动力。个体或群体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信念,而信念乃是理智与情感的合金,没有情感的信念是不存在的。
当代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家们,鉴于年轻一代的道德面貌与科学文化发展相背离的现象日益严重,都在探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问题。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各种设想、各种对策,其中包括强调“纠正偏重智能发展”的倾向,呼吁要从“智能中心”转向培养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他们强调指出“发展智力绝不能以牺牲儿童的社会性情感的发展为代价”一个健康的社会决不可能由缺乏良好社会情感的高智能群体所组成。
多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落入应试教育的误区,一切唯应试、升学是从、情感教育处于不屑一顾的地位,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令人震惊的。君不见,在我们的课堂里,孩子们面对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这些闪光的名字的时候,他们的评价是什么?!他们在学习这些英雄人物惊天地、泣鬼神的光辉业迹时,他们胸中升腾起的情感又是什么!?在影院或剧场里,我们可能都不止一次的碰到过以下现象:当舞台上出现严肃、壮烈的情景时,有些人常常会报以轻浮的哄笑;而当银幕上映出悲怆、肃穆的画面时,引来的却不是沉痛的、崇敬的共鸣。是什么价值观念扭曲了这些年轻人的情感与心灵!?看来、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已经到了应该大声疾呼的时候了。
情感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情感不仅是教育的力量,教育的手段,而且它本身也应该成为教育的对象。对年幼、年轻一代的教育必须包括情感教育。诚然,人类的许多基本情绪,诸如愉快、悲伤、愤怒、恐惧、惊奇、厌恶等等,在婴儿早期即已出现,这些基本情绪具有先天的性质。而以后出现的比较复杂的情感,正像语言一样又大多是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是“自然而然”地学会的。但是决不能由此可以认为情感毋须划入教育的范围。人的情感与语言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从一方面看,它们似乎都是不学而会的,但从另一方面看,它们必须经过认真的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要求,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的文明素养。
时代呼唤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完整的教育。新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住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我们的学校应该把情感的教育、情感的培养置于学校工作的重要地位,成为认真研究的课题,同样应该成为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内容。缺少情感教育的学校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这种不完整的教育当然难以完整地发挥它应该发挥的功能,难以完整地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难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成功。